“中国Con Tempo作曲比赛”自2007年创办以来,始终秉持“跟随时代”之本义,比赛征曲从初始的钢琴三重奏,逐渐发展至采用中西混合室内乐编制,2023年第十一届比赛则聚焦于中国民族室内乐的创作,旨在鼓励新生代作曲家进一步关注与探索民族室内乐的创作。比赛组委会从45部作品中评选出7部优秀作品。获奖作品音乐会于2023年7月5日晚,由bv伟德国际体青年指挥家崔媛媛执棒、北京现代室内乐团演奏,在bv伟德国际体演奏厅圆满举行。
音乐会伊始,“Con Tempo作曲比赛”发起人贾国平教授主持发言,他谈到此次音乐会荣幸地请到中国民族器乐表演领域中具有世界级演奏水准的演奏家,这对于七位青年作曲家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本届比赛评委会主席、bv伟德国际体副校长秦文琛教授,在致辞中对作曲专业学生提出三点期望:一是拥有一双看见艺术的眼睛,艺术的视野决定了艺术的高度;二是拥有一对敏锐听觉的耳朵,跟着听觉去作曲;三是拥有一颗对艺术真诚的心灵,只有真诚才能引起共鸣,艺术才得以崇高,同时还引导听众应关注青年作曲家作品中富于探索、创新与想象力的层面。
秦文琛副校长致辞
贾国平教授主持
“第十一届中国 Con Tempo 作曲比赛”获奖作曲家与作品
一等奖
严杨林 《戏·五禽》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二等奖
赵一儒 《湿绿》
我院
三等奖
金怡村 《天风吹过云际》
自由职业
万绪佳 《斑驳》
自由职业
佳作奖
刘博雅 《互搏》
我院
胡一轩 《记忆里的歌》
我院
毛宇轩 《生生长流》
我院
秦文琛副校长与获奖选手合影
评委与获奖选手合影
刘博雅的《互搏》始于筝与扬琴相继摩擦滑奏琴弦的一声“厉响”,随后在主题音型的相继呈现中,透过同一音型在不同乐器声部中的音色与外在音型结构的变化,于动静、点线、明暗之中凝结成音响效果中的“互搏”。胡一轩《记忆里的歌》由一个短小的动机出发,在横纵铺陈与发展变化中,在拟人化的胡琴音色对孩童初语的模仿中,传达了初生婴儿对声音及周围世界的感知,继而逐渐在作品末尾汇聚成一段简单、真诚的旋律,恰似婴儿从只言片语到组合成短句的语言叙说过程。
毛宇轩《生生长流》的灵感源于马远的十二卷《水图》,作品透过乐器间的音色对比,以琵琶、筝在琴弦上的轻弹,似舒缓而清淡的水波,呈现出静谧的水景图,继而在各乐器声部或竞逐、或独立、或配合的过程中,在音响的浓淡变化之中,描摹了不同形态的水,既有粗重线条的巨幅波浪之感,亦有微微荡漾的波光感,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墨韵。金怡村《天风吹过云际》亦与生命、自然有关,作品透过音响材料的流动、呼吸、重构,在琵琶、扬琴、中阮、竹笛、打击乐器等时而激烈、时而肃静的呈现之中,展现风云际会的变幻莫测、瞬息万变。
万绪佳《斑驳》以三个核心音高为材料,作品初始在筝中呈现全曲的核心音高,随后在悠长且充满气韵的笛声中,展开乐器音色的彼此交织,在纵横交错中营造光影婆娑之感。赵一儒《湿绿》以“菜心绿”“木棉红”“早茶黄”三部分作为意象,书写了北方人印象中的广东特征。作品在笙与笛的音色对比与交融、琵琶、中阮频繁的扫弦、筝持续的拉奏、二胡细腻的滑奏、云锣斑驳的音色中,展现出一幅广东自然气候、人文特色与生活图景。此外,该作品独到之处在于对静谧片段的呈现中颇有“大音希声”之感。严杨林《戏·五禽》取材自安徽亳州传统戏曲“二夹弦”和养生功法“五禽戏”,作品将戏曲与五禽的不同形态与神韵相结合,在音色对比、力度变化、材料繁简的灵活运用中,模仿了五禽戏熊晃、鸟飞等动作姿态,并将其与自然意象相结合,在二夹弦独特的戏曲韵律的贯穿中构筑了多样统一的音响结构。
总体而言,此次音乐会的七部作品体现了较高的专业性与艺术性,青年作曲家们在精进技术的追求、乐器非常规音色的探索以及个性化的意象表达中,向我们展示了各自的艺术追求与严肃的创作态度,呈现出不同于过往民族室内乐创作的多样化特质,获得了在场听众的好评。此外,本场音乐会与音乐评论比赛的有机结合,也在作曲家与评论者之间搭建起对话交流的平台,启发青年作曲家与乐评人在聆听中提问,在叩问中思考,在寻觅中反思,在批评中共同成长。
诚如贾国平教授所言,对于青年作曲家来说,要在比赛中发现不足,知道不足才有发展前进的动力。中国作曲家孜孜不倦的尝试,是为了走出一条中国的道路,凸显音乐风格与文化精神的“中国性”特质。“中国 Con Tempo作曲比赛”始终以鼓励与推动中国青年作曲家的成长为旨归,未来亦会持续聚焦中国民族室内乐的创作与发展,继续给予青年作曲家们展露自我的平台,并由此带动民族室内乐演奏和音乐评论的协同发展,进而为中国当代音乐的纵深发展创造立体的良性的生态圆环。
比赛现场
评委专家与乐团演奏员及获奖者合影
文:曹然、左艳容
编辑:邸思木雅